• 陕西省优秀期刊
  • 主办:陕西中医药大学

References:

[1]贺玉婷,樊启猛,石继连,等.中药炭药的临床应用及止血作用机制研究进展[J].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,2021,27(7):201-208.
[2]孙紫薇,张越,孔慧,等.炭类中药临床应用的历史沿革[J].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,2020,43(9):729-734.
[3]张贺,徐园园,王明慧,等.中药炮制“炭药止血”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[J].世界科学技术-中医药现代化,2023,25(4):1502-1510.
[4]赵玉升,李伟洋,曹天佑,等.中药炭药止血物质基础概述[J].中医药导报,2021,27(8):56-60.
[5]贾舒杰,李诗佳,杨柳,等.中药制炭工艺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[J].西部中医药,2020,33(7):144-147.
[6]朱志凯,杨洁,朱玉泉.中药“炒炭存性”研究进展[J].亚太传统医药,2016,12(19):76-77.
[7]万军,周霞,吴纯洁.中国药典中的炭药质量标准浅析[J].中国医院药学杂志,2007,27(11):1635-1636.
[8]国家药典委员会.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[S].一部.北京:化学工业出版社,2000.
[9]国家药典委员会.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[S].一部.北京:化学工业出版社,2005.
[10]国家药典委员会.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[S].一部.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10.
[11]国家药典委员会.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[S].一部.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15.
[12]国家药典委员会.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[S].一部.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20.
[13]苏静,胡云飞,刘苏情.丹皮炭饮片质量标准研究[J].广州化工,2020,48(15):117-119.
[14]丁安伟,叶定江,王苏玲.荆芥炭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[J].中药材,1992,15(1):25-26.
[15]丁安伟,张丽,单鸣秋,等.国家“十一五”科技支撑计划项目—中药饮片炒炭共性技术与相关设备研究子课题研究的反思与建议[C]//2010中药炮制技术、学术交流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,成都:成都中医药大学,2010:13-15.
[16]吕勇.中医药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概论[J].现代中医药,2022,42(1):22-27.
[17]李昭,杜星,郭东艳,等.正交试验优选大黄炭的炮制工艺[J].现代中医药,2013,33(3):117-119.
[18]李小芳,王霞,王世宇.炭药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之我见[J].湖南中医药导报,2003,9(7):49-51.
[19]李洋,肖薇,李璐瑒,等.不同炮制方法对升麻中异阿魏酸含量的影响[J].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,2015,22(2):93-95.
[20]李爱珍.不同炮制方法对升麻中异阿魏酸含量的影响[J].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,2018,16(24):90-91.
[21]于晓,戴衍朋,周倩,等.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升麻炭最佳炮制工艺[J].中国现代中药,2015,17(8):844-846,862.
[22]罗婷,王佳琪,范顺明,等.黄柏炭饮片等级的质量标准研究[J].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,2019,30(10):1241-1245.
[23]石典花,戴衍朋,苏本正,等.侧柏叶“炒炭存性”科学内涵初探[J].中草药,2020,51(23):5963-5971.
[24]赵玉升,屈会化,赵琰.炭药纳米类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[J].中草药,2022,53(3):921-929.
[25]黄倩倩,吴成圆,滕云峰,等.中药衍生碳点研究进展[J].中草药,2021,52(16):5089-5097.
[26]罗娟,赵琰,成金俊,等.荷叶炭纳米颗粒的发现及其止血作用的研究[J].西北药学杂志,2019,34(4):499-504.
[27]陈曦,张立平,李董男,等.《聊复集·医阶辨药》学术特色钩玄[J].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,2022,45(1):38-41.
[28]顾薇,姚俊宏,陆梦梦,等.基于“炒炭存性”理论研究炮制工艺对地榆抑菌功效的影响[J].中草药,2022,53(4):1042-1050.
[29]屠鹏飞,黄璐琦,陈万生,等.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(2020年版)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增修订工作思路[J].中国现代中药,2018,20(12):1459-1464.
[30]高明亮,蓝锦珊,单鸣秋,等.中药炭药研究进展与研究策略思考[J].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,2020,36(5):696-703.

Memo

基金项目: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首批中医药传统技能传承工作室试点建设项目( 2016-JNZZS-2);北京城市学院科研发展基金( KYFZ201803)

Last Update: 2024-03-26
Copyright @ 2020 Editorial Office of 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
 Address: Middle Section of Century Avenue, Xianyang, Shaanxi Province. Post Code: 712046
Tel: 029-38185250 Fax: 029-38185250 E-mail: shxzhzs@163.com Powered by: www.editorhome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