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王天芳,张连文,赵燕,等.隐结构模型及其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[J].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,2009,32(8):519-526.
[2]支修益,石凯远,于金明.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(2015年版)[J].中华肿瘤杂志,2015,37(1):64-78.
[3]王书海,刘刚,綦朝晖.BIC评分贝叶斯网络模型及其应用[J].计算机工程,2008,34(15):229-233.
[4]段纪俊,严亚琼,杨念念,等.中国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的国际比较分析[J].中国医学前沿杂志,2016,8(7):17-23.
[5]李寒春,廖和和.肺癌相关肿瘤抑制基因研究进展[J].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,2008,7(6):174-175.
[6]狄鸿胜.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新进展[J].吉林医学,2012,33(10):2165-2166.
[7]王丽萍.肺癌免疫治疗现状及展望[J].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,2017,31(2):105-110.
[8]张仁锋,张岩,温丰标,等.6058例肺癌患者病理类型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分析[J].2016,19(3):129-135.
[9]金永堂,何兴舟.肺癌流行的遗传因素研究进展[J].国外医学(卫生学分册),1991,12(1):25-28.
[10]刘建秋,吉俊嵘,蒋鹏娜.肺癌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[J].中华中医药学刊,2008,26(5):912-913.
[11]赵红,张健.从“虚?痰?瘀?毒”论肺癌的病因病机[J].中国医学创新,2013,10(19):159-161.
[12]刘孟宇,周奇,郑光,郭洪涛,吕爱平.基于数据挖掘技术肺癌中医药治疗用药特点和规律研究[J].世界科学技术(中医药现代化),2012,14(5):1963-1968.
[13]段庚仙.恶性肿瘤化疗的毒副作用及其防治[J].肿瘤研究与临床,2004,16(5):353-354.
[14]凌昌全.恶性肿瘤病因病机之我见[J].中医杂志,2009,50(10):952-953.
基金项目: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(15-SCJH00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