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考文献/References:
[1]赵鑫,李中实. 颈性眩晕的诊断及鉴别诊断[J]. 中日
友好医院学报,2016,30( 2) : 109 - 111.
[2]常刚,韩建龙,邱思强,等. 颈性眩晕病因及其治疗的
临床研 究 进 展[J]. 医 学 综 述,2016,22 ( 20 ) : 4036
- 4039.
[3]马江涛,张银刚,袁启令,等.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、诊
断和治疗研究进展[J]. 中医正骨,2016,28 ( 10) : 32
- 37.
[4]李增春,陈德玉,吴德升. 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
会纪要 [J]. 中 华 外 科 杂 志,2008,46 ( 23 ) : 1796
- 1799.
[5]国家中医药管理局.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[M]. 南
京: 南京大学出版社,1994.
[6]罗 才 贵. 推 拿 治 疗 学[M]. 北 京: 人 民 卫 生 出 版
社,2009.
[7]王楚怀,卓大宏. 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
步研究[J].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,1998,13 ( 6 ) : 245
- 247.
[8]Ryan,G. ,S. Cope. Cervical vertigo[J]. The Lancet,1955,266( 6905) : 1355 - 1359.
[9]李永超,彭宝淦.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新进展
[J].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,2015,23( 3) : 250 - 253.
[10]李军,叶秀兰,唐占英,等. 颈性眩晕发病机制[J]. 辽
宁中医药大学学报,2013,15( 9) : 124 - 126.
[11]邓真,牛文鑫,王辉昊,等. 生物力学在中医骨伤手法
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[J]. 医 用 生 物 力 学,2015,30
( 6) : 569 - 573.
[12]徐蔚华,马燕红. 颈椎病的生物力学研究概况[J]. 颈
腰痛杂志,2013,34( 3) : 245 - 247.
[13]程艳彬,房敏,王广东,等. 以“筋骨失衡,以筋为先”
探讨脊柱退化性疾病的推拿治疗[J]. 中华中医药杂
志,2015( 10) : 3470 - 3473.
[14]房敏,朱清广,洪水棕. 经筋在颈椎病发病中的生物
力学作用[J].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,2009( 5) : 4 - 6.
[15]魏德芝,霍清萍.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其研究进展
[J]. 现 代 中 西 医 结 合 杂 志,2012,21 ( 22 ) : 2501
- 2503.
[16]郎伯旭,王罗丹,罗建昌,等. 椎动脉寰枢段因素与颈
性眩晕发病的关系[J]. 中医正骨,2017,29 ( 2) : 28
- 30.
[17]黄有荣,刘汝专,唐晓菊,等. 颈性眩晕的影像学改变
与病因关系分析[J].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,2010,13
( 4) : 31 - 32.
[18]范炳华,王鹏,徐泉珍. 推拿对颈性眩晕的椎动脉形
态学及血流速的影响[J]. 中国骨伤,2009,22( 5) : 354
- 356.
[19]Schubert,M. C. ,Migliaccio,A. A. ,Clendaniel,R.
A. ,Allak,A. ,& Carey,J. P. . Mechanism of dynam ic visual acuity recovery with vestibular rehabilitation.
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,2008,89
( 3) : 500 - 507.
[20]李曙明,张银刚,吴学元,等. 颈部疼痛在颈性眩晕的
发病机制中的作用[J].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( 医学版) ,
2009,30( 3) : 356 - 358.